close
古希臘時代,有能力「不工作」的人才是菁英,工作被視為上帝對人類原罪的懲罰。
工作儼然成了現代生活核心,長時、過勞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榮譽勛章,破壞了身心健康,降低了優質的創造能力。即便漸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們仍被要求像生產線的工人一樣,持續以高效率產出創新(意)。孰不知效率僅屬於工業時代的表徵,創新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必備的能力,兩種特質根本上完全背道而馳。
效率=固定時間內做了多少事,可量化的工作表現。
創新=產出的過程是幾近無秩序且隨性,無法用效率的方式量化。
當成功還停留在生產力、效率的多寡,即是任由創新(意)遭到剝削,無法培養長期競爭力,難以跟上科技與時代的變化。換言之,對效率的追求、對生產力的集體偏執,反而成了危害創新(意)的兇手。
本書從歷史、文化和生物學的角度,追溯人類與工作之間複雜、迷惘和混亂的關係,帶領讀者理解AI(人工智慧)、共享經濟與零工經濟,認知未來的趨勢及危機,做出正確的改變。
突破思維發想:
1.理解和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對已開發國家而言,是「存活的必要條件」。
2.支撐經濟的三大支柱:股市、房市、勞動市場。
3.「做喜歡的事」是個危險的工作迷思,能不被生活所迫而工作,至今仍屬多數菁英的特權。
4.裝忙成為職場必備的生存技能,得歸功於社會頌揚的過載文化。
5.有創意的人擁有出色的認知技巧、智能聯想,及直觀表達。
6.自信代表「很有價值」,自大則是「一文不值」。
7.勿因事情「向來如此」,就直覺認為它就「非得如此」。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