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廠商在推出商品的時候多是相同價位、外型但以不同的配色來增加產品的組合性,吸引不同組群的注意。消費者在購物時礙於荷包額度不足只能擇一購買,陷入天人交戰當中。

    投資人經常會面臨到A公司與B公司的投資抉擇,基於投資理則,必須擇優投入,必要時亦可融通資金分散風險或加碼。

    證券市場可愛的地方就在於錢不夠可以融資,或是買同產業但價位相對便宜的個股。融資買進是一種槓桿的行為,投資人除了必須要負擔利息外,獲利時的時候可加速累積資金部位。不過,俗稱雙面刃的融資行為在虧損的時候亦會加速本金部位的侵蝕,不建議中實戶以下的投資者使用這樣的作法徒增心理負擔。

    企業能否獲利取決在產業景氣,當產業景氣向上時產業內的個股也都是雨露均霑。當A企業的價位過高無法買進時,屬於同一產業且價位較低的B企業就是一個好選擇。既可以分享到產業獲利的果實,又可以小博大。

    上述想法看似正確,卻忽略了經營體質強弱牽連股價朝正反兩極方向對做的現象時有所聞。同產業的股價高低是在反應企業的經營能力、財務績效與資產報酬率,若兩間公司的股本類似但股價卻是一高一低,可別因為撿便宜心態而買進不會賺錢的爛公司。

    例來講:半導體業中有所謂的晶圓雙雄(2330台積電、2303 聯電),營運對照概述如下:

台積電與聯電對照表  

    若是僅就產業特性研判,而判定兩間公司的累積報酬率應該是類似/同步的,便會發現答案大相逕庭。我們將兩間公司的近三年的累積報酬率攤開來看:

    2330 台積電持有三年:128% (累積報酬率)

    2303 聯電持有三年:28.9% (累積報酬率)

    兩者的報酬率終值差了四倍之多。

    透過前述例子,可以發現同產業內的高價股是因為其財務績效卓著而獲得較高的市場評價,也代表投資的股東可以獲得更佳的長期報酬。反之,若因資金不足問題或貪圖暴利的可能性而選擇買進同產業的便宜個股,且未就財務、利基、獨特性與專業性上做通盤考量,不但喪失了購買高價股的長期豐厚報酬,反而套牢在低價股獲利不如預期的疑雲理,投資人不可不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國之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