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報章雜誌、書籍都看到類似的例子:投資人眼看著景氣回升,投入股票、期貨,或是基金者都有賺錢,可是當他們跟身邊的親友提到自己欲投資股票、期貨、基金的意圖,就會遭到勸誡。那關切憂心的眼神、循循善誘的語句,好像在挽回一個吸毒的人,別走入人生的黑洞中。

老實說,上述案例就曾經發生在我周遭的友人,非但不意外,也執意不讓這種背負錯誤認知的人加入我投資的團隊。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人有所謂的「基模」,這是我們用來解釋周遭事物的一套模式,一套核心的認知想法;想法的成形則來自我們以往的經驗,當日後我們遇到類似的情境時,我們就會用這套模式來詮釋,甚至過生活。舉裡來說,我們從小從父母口中學到努力工作才會過好日子,甚至會聽到「不讀書就會撿角(資源回收)」、「讀書才能坐冷氣房」,更有許多人因為1980年代的經濟泡沫而受傷,告誡著小孩要有穩定的收入,不要想一步登天,別輕易創業投資。於是我們在這樣的耳提面命下,開始譜寫自己安身立命的生活劇本:努力把書念好、上個好學校、進個好公司、有個好收入,但劇本裡沒有投資、沒有股票基金房地產,這類的財商知識(FQ)似乎已成了富人世襲的專利。

依照劇本生活與工作的窮人們為了付車貸房貸,為了讓生活水準達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也為了讓家人有更好照養與教育水平,必須小心翼翼地不被裁員,即使事情已經作完,為了提昇老板的印象分數,還得捨棄家庭留在公司到打烊。

窮人害怕不穩定,於是收入的來源幾乎都是薪資,而支出的項目就在貸款與消費上,即便有儲蓄規劃,也僅止於定存與保險選項。這種對於安身立命的渴望,不知不覺地變成一種不會富有的執著。就像大部分的人,把錢先放在房貸/車貸,有多餘的錢就放在定存/儲蓄險。前者固然可以先享受再付款,把開銷攤提到5~30年不等,但這會造成可以投資的金額變少。而把錢放在相較股票/基金安全的定存/儲蓄險,在定存低利、保險微利的社會發展前景裡,極可能無法抵擋通貨膨脹與人生階段(娶妻生子)變遷所造成的衝擊。

舉例來說,小明買了一台120萬的進口車,其中100萬是車貸,又揹了800萬的房貸(總價1000萬),平均每月的貸款約5萬,而小明在銀行裡有50萬的定存。20年過去了,小明可能只剩下一台價值不到10萬元的中古進口車,一棟1000萬的房子,還有60萬(含20年的利息)的定存,總資產不超過1100萬,這代表的是,20年下來小明只有存到自己的薪水,隨著物價的上漲,20年後1100萬的購買力,可能遠不及現在的800萬。

同樣地,若小明先租房,並以大眾運輸工具代步,每月節省下來的錢,大概有3萬5,小明將之於投資指數型基金,若投資報酬率有6%。20年下來,就有超過1500萬元的資產,不過20年後1500萬的購買力依舊有下滑的風險。

但是,前述兩項資金運用與資產規劃,都不是主流,過與不及。個人認為應該在兩者之間取較大的安全邊際,也就是置產、人身保障與投資並進,創造出超越2000萬價值的可能性,以下逐一論述。

一、置產:

何謂資產?以前述為例,房子土地是好的資產,車子卻不是。個人贊成將收入的1/3作為添購資產用途,因為這是一種另類的「強迫儲蓄」,會讓人更加專注於工作賺錢與節約開支;再者,一旦還清貸款,房子土地類的資產可以活化(轉貸、租賃、出售等)或收歸自用,好處多多;如果一開始選擇租房子與將其餘資金投資,儘管獲利,也很可能追不上房價漲幅,或敵不了金錢購買力降幅。

至於車子,可以先評估購買需求,俟動機足夠後再壓低價格(廠商促銷)選購一般配備(國產車)。請記住,車子就是一項負面資產,它的價值只會隨時間遞減,單價愈高,遞減的情形就會更明顯;千萬不要為了眾人欣羨的注目,或為了叼身材火辣的馬子而買進口高架名車,這僅僅證明你是位沒有腦子的炫富者,終將落魄。

二、人身保障:

因應市場投資報酬率下降與保單給付需求日增,「保單微利化」已成趨勢。有鑑於此,極不鼓勵投資人將薪水投入在儲蓄型保單與定存上。

前一陣子媒體不斷報導勞保、退撫等基金相繼面臨危機,甚至有可能破產,聳動的標題讓白領階級積極尋找創造退休金的管道,保險公司遂串聯媒體(報章雜誌與新聞台)合力推廣以「鉅額保單」換取「老年尊嚴」的錢坑(年金保單)。為何將該產品描述的這麼不堪,相信只要會加減乘除,或是家裡有計算機的人只要仔細算算,不難發覺這一類的保單平均每年要繳的費用十分驚人(若連續20都繳得出,這類人應該也不稀罕微薄的年金了吧),若盲目參與,除非家庭收入人口增加,不然只會半途而廢,或是犧牲添購資產或投資獲利的機會;換言之,在你簽下保單的同時,你就已經將成為富人的參賽權移轉他人。

三、投資:

多數人傾向好好工作,賺取「穩定」的薪資,如果有結餘再放到可以獲得「穩定」利息的定存以及儲蓄險,不過在這種「薪水不漲,甚麼東西都漲」的通膨世代裡,存在銀行裡面的錢只會越來越薄。為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唯有投資一途,以下僅舉股票一例。

市面上許多鼓勵投資的媒介總是誇大超額報酬率,對於投資所伴隨的風險卻低調避談,以同理心來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若將風險真實呈現,只會嚇壞保守的投資者,而不會激起投機者的好勝心態。所以不論任何時期都存在著住在套房裡的投資客,股票慘跌的不少,基金攤平的更多(因為投資成本-手續費、管理費較高)。其實,投資虧損者真的要怪自己遇人不淑、癡心妄想,如果每項投資都適用於被動管理法,光聽老師那一套,或是新聞、報章雜誌人為產製的過時消息,那富人豈不貶低自己的格調與你相齊;市面上絕大部分的投資方法、產經消息與企業管理論述都是富人為了養、套、殺而設的局,即便是投資老手也不易識別真偽,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隨波逐流(從眾)、降低風險(低基期選項),不論市場如何熱絡或冷清,務必堅持理念。附帶一提,若你的理念是愚蠢至極的謬論,那不論你如何堅持,只會死的更慘。

在投資部份我已經盡可能說清楚了,看不懂的人只能說基本功太差,乾脆把錢放在定存、保險、權值股票指數或債劵基金吧。

綜上所述,請看看自己是否有不想富有的執著:為了穩定,不想把錢存下來投資、不敢把錢放在自己信得過且報酬合理(6%~15%)的金融工具、不認為自己需要投資,記得提醒自己跨出財務的安全區,開始把錢省下來盡可能投資,相信假以時日,你也會幫自己與家人賺出更大一桶金喔~~~

arrow
arrow

    天國之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