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買股票的心態是將之當成是「商品」,例如某人用 10 元買進 1 張股票,希望另一位買家可以用 12  13 元的價格跟他買,因此對個人而言,這間公司是做什麼的並不重要。

然而,預測趨勢的問題在於:未來無法如期望般完整呈現。因此我們需要依據更穩健且周全的管控機制來決定是否投資,如:價值投資所涵蓋的法則等。除此之外,若能以經營者或投資者的角度評析相關財務數據,在投資策略的選定與操作上定有加分效果。

至於投資人在選擇企業或投資標的上該朝哪個方向,涉及到生活、專業、興趣等領域,以下分別敘述。

一、隨處可及的產業

從生活中尋找具備投資價值的產業是十分有效率的方法,因為每個人習慣、活動領域、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在發掘企業方面也會顯得多元而無法準確預測,因此特定行業不至於將大部份市場資金囊括,也才有精進的誘因。

舉例來說:具備一定規模的電信、食品或金融產業都符合上述規範,經營模式也不難理解,若能兼具政府特許、高市佔率(壟斷、寡占)性質,將更具投資魅力。

二、透明度高的產業

一直以來,生技製藥業常以公司轉型、上市等題材對外吸引資金,藉此拉抬股價。投資人一旦聽到這個消息,理應驗證消息的可信度與真實性,但該類公司往往因透明度不高,進而迫使是類投資淪為追逐題材的投機,故結果多以殘局收場。案發後檢討仍不知自己的愚蠢,而將錯誤歸咎於泯滅良知的企業主的投資人比比皆是。

可笑的是,投資人總是記不起經驗教訓,自以為是地以為歷史不會重演。其實,歷史的確不會重演,只是我們一直在走回頭路罷了,這種現象尤以金融界最容易發生,不可不慎。

三、擴大搜尋的能力

最簡易的方式就是參考台灣50 ETF的選股,依自己持有資金決定投資標的數量,但數量不要超過五檔。這樣雖然投資機會較少,但藉由充分了解營運模式與產業存續,虧損的機會也較小、投資信心較深。

巴菲特曾經說過:在買進股票之前,會假想這間公司是父母留給自己繼承的企業,因為要接班,必須找資料、問產業人士、看財報…用盡方法了解經營模式。貴為股神都必須如此勤奮學習了,身為散戶的凡夫俗子何來自信憑片面消息斷然投資。之所以前述建議持有標的不超過五檔,就是期望投資人能以經營的角度看待投資,而非盡信市場編織的假象斂財。

四、買賣停看聽

要買股票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如果有足夠的錢,是否願意買下整間公司來經營?

2.對這間公司的了解,是否基於獨立的判斷能力,還是憑恃他人(朋友、分析師、媒體、理財專家…等)的推薦?

3.在產業利空發生之前,該企業是否能因應即將發生的營運挑戰與困難,並有足夠證據或經驗得以支持,讓投資人相信經營團隊可以安然度過危機?

4.是否具備獨立的思考模式,包含買賣、停利(損)的依據與邏輯。若與預期相悖,是否因此恐懼與慌張?

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正面的」,表示這檔股票在自己的理解能力範圍之內,才可進行後續的分析、採購等相關事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營投資
    全站熱搜

    天國之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