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悖論---趨勢篇(上).jpg

在成功的歷程裡,「努力」與「選擇」在其中佔據的影響成分與層面總耐人尋味。若從「遠見」、「願景」等角度審視,努力前應先在選擇上投入大量心力,確定了方向,努力才有價值,事半功倍。

方向即是趨勢,常見滿腔熱血的創業之士因為崇尚願景而奮進,卻總是在同場競爭中殞落。究其原因,每個機會都具備稀缺與獨特性,開啟的條件因環境與人文等因素而不同,不會因為努力的程度達到某一標準就自動降臨,也不是運氣之詞能夠一言以蔽。

早期創業,需投入資本、購置資產、設立商辦、招募員工,然後營運、銷售、獲利、再投資等。如今,創業模式隨科技變遷而重新定義,依變現方式的多元化而產生不同規模、領域、協作方式等,擁有知識、技能、時間、資本的一方,可將之視為談判籌碼與他人交換,資源因此在交換的過程中創造更大的價值與可能性。

就價值觀點,資本(如:現金)的想像空間最小,故議價幅度有限;知識、技能、時間具備累進與稀缺特性,故議價空間較大。然而,後者卻最常被忽略、濫用,因此人們總為薪資出賣勞力,為薄酬犧牲家庭、健康,為享樂規避學習成長。這種認知差異儼然形成貧富鴻溝,「不思考,就淘汰」已成為現代進化論的寫照。

電影「鐘點戰」將時間具體刻劃為生存資源,用以交換、買賣、談判等。反思前述知識、技能、時間之所以不被人重視,是因為生活中無法即刻感受迫窘,錯過長期培養所能累積的機會成本;又因為無法預見付出能得到的回報,規避成長應負擔的沉沒成本。不願付出(沉沒成本),失去收穫(機會成本),這是典型的認知不足造成的短視,簡稱一個「懶」字。

創業,講究創新與策略。在知識經濟時代,只要擁有的知識具備稀缺價值,透過媒體吸引足夠受眾,就能建立變現模式獲得後續發展資金,或利用眾籌平台籌措擴大業務金流。以上需要完善的財務規劃與經營策略,再憑藉科技催生金融改革下的產物(如:Fin Tech、區塊鏈)打造財務壁壘,一旦擁有堅實的金融後盾,就具備在市場持衡作戰與生存的能力。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市場上更是分秒必爭。早期的商業模式需先研發,然後試驗、量產,最後以通路銷售。近期的交易行為逐漸去中心化,由生產端直接與消費端接觸,塑造更快捷的經濟模式。以共享經濟為例,Uber、Airbnb挑戰傳統計程車與飯店業者,對既有資產重新定義,運用整合式網路平台直接與消費者交易,讓擁有者可透過活化資產效益獲得利潤,也透過合理網路規範與公開評定制度,滿足消費者即時需求,毋須支付第三方額外的管銷費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趨勢
    全站熱搜

    天國之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